心理科普 /Psychology
「恐辅症」家长:这里有一份辅导作业的新姿势
来源: | 作者:心邻医疗 | 发布时间: 2020-03-12 | 1560 次浏览 | 分享到:
停课不停学,家长们都太难难难了。

1

患上「恐辅症」,我太难了

 

综艺《考不好没关系》里面,一位爸爸分享了辅导女儿作业的经历:“我发觉我得了一种病,就是每当我在给孩子辅导作业的时候,我就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。这个病的名字叫「恐辅症」”。

 

(图片源于网络)

 

此话一出,一石激起千层浪,很多家长纷纷开启了诉苦大会。

 

“我当老师,也是妈妈,总感觉孩子是我教过的最蠢的学生,快要绝望了!”

 

“婚前是淑女大声都不会,现在瞬间就是泼妇一般,每次写作业就是河东狮吼。”

 

“每次到辅导作业时间,就觉得在人间的历劫就快完成了,很快就可以飞升上神了”......


(图片源于新浪微博)

 

凡此种种,不胜枚举。网友纷纷感叹父母辅导孩子写作业像渡劫,一辅导作业就情绪失控血压上升。

 

「不写作业父慈子孝,一写作业鸡飞狗跳」戳中了许多家长的痛点。

 

 

2

「恐辅症」都在「恐」些什么?

 

令家长害怕的情况一般有两种:

 

  • 怎么解释孩子都理解不了;

  • 孩子不配合,无法集中注意力

 

(图片源于Pixabay)

 

对于第一种情况,可能与孩子的发展水平有关

 

按照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,孩子的认知发展与年龄紧密相关,分为四个时期:

 

(1)感知运动阶段(0-2岁)

 

在这个阶段,儿童主要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,通过看、抓和嘴的吸吮等动作来探索、了解外部环境。

 

(2)前运算阶段(2~7 岁) 

 

随着语言的出现和发展,开始用表象和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,但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。例如知道「小狗」这个词对应中小体型、四条腿的小动物,但不清楚「国家」这样的抽象概念。

 

(3)具体运算阶段(7-11岁)

 

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,能从多个角度对事物归类,能够进行具体逻辑推理。

 

例如问他们,如果A>B,B>C,A与C谁大,他们可能难以回答。若换一种说法「张老师比李老师高,李老师又比王老师高,问张老师和王老师谁高」,则可以回答。

 

(4)形式运算阶段(11岁-成年)

 

此阶段,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,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推理逻辑能力。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、隐喻、直喻,认知思维开始接近成人的水平。

 

(图片源于Pixabay)

 

家长作为认知水平已经趋于稳定、成熟的个体,与孩子的认知特点常常有所差异。一个「理所当然」的道理,在孩子的认知世界中可能过于抽象复杂。

 

譬如,家长发现升上四年级的孩子因为不会解方程,数学成绩开始「一落千丈」。想帮孩子补补课,却发现怎么解释他都理解不了。最终讲到不耐烦了、血压也高了......

 

事实上,此类问题对孩子的抽象能力、逻辑推理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。如果孩子的认知水平并没有发展到「形式运算阶段」,理解起来便会很吃力。

 

另一种让家长恐惧的情况——孩子好动不配合,更需要家长耐心进一步判断

 

孩子不配合,一方面与学习动机、自身的主动性有关;另一方面,也与孩子注意力有关

 

由于孩子大脑前额叶发展尚不成熟,一般来说自我控制能力会比较差,外界的许多信息都可能成为干扰源。


(图片源于Pixabay)

 

此外,人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,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一般可以集中注意力20分钟左右;10-12岁的孩子约25-30分钟;12岁以上可达到30-40分钟左右。如果注意力资源耗尽,便很难集中精力攻克作业了。

 

如果排除了上述因素,辅导作业「鸡飞狗跳」的场面仍持续存在时,家长们需要留个心眼了:也许孩子可能不是故意犯笨犯懒气父母,他们也可能是患了注意力缺陷多动症,其实他们也想做好,只是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。

 

3

两组核心症状

帮助你判断孩子有没有ADHD

 

多动症常被误解为字面意思上的「多动」,但其是由两组核心症状组成的综合征:多动/冲动和注意缺陷

 

(1)注意缺陷

 

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明显注意集中困难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。具体可表现为:

 

  • 常常在听课、做作业或其他活动时注意难以持久,且易因外界事物分心;

  • 在学习或活动中不能注意到细节,经常因为粗心发生错误;

  • 经常有意回避或不愿意从事需要较长时间持续集中精力的任务,如课堂作业或家庭作业;

  • 在日常活动中(例如,家庭作业、家务活等)表现出健忘,容易遗失任务或活动所需物品(例如,课本、运动器材等)

 

(图片源于Pixabay)

 

(2)多动/冲动

 

在年幼儿童中,多动和冲动行为几乎总是一起出现,其特征是不能静坐或不能约束行为。具体可表现为:

 

  • 过度躁动(如,在座位上扭动、手脚不停拍打)

  • 当被要求坐着时很难保持不离座(如,在学校、工作时等)

  • 在别人讲话时插嘴或打断别人的谈话(如在老师的问题未说完时便抢着回答);不能耐心地排队等候。

 

除此之外,学习困难、情绪多变易怒等也是重要的症状,但注意缺陷、多动/冲动仍是最核心的症状。

 

看到这里,可能很多家长会想,本来辅导孩子写作业都已经耗尽了毕生耐性,要是辅导多动症的孩子岂不是要豁出去半条命?


3

家长顺利「渡劫」不用愁

 

(1)寻求专业帮助

 

如果发现孩子行为异于正常的同龄人,怀疑有可能是多动症的,应尽可能地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,以便早日确定孩子是否ADHD患者,好采取针对性措施。

 

(2)劳逸结合,合理安排学习时间

 

孩子保持注意力的时间有限,可参考在学校的学习时间,帮助孩子制定一个时间安排表。比如学习40min后给自己一个10min的休息时间,放松一下。

 

(3)配合孩子的发展阶段进行教导

 

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影响着他们的理解能力。可以尝试用孩子容易理解的方式,比如举例子、故事化,引导孩子解决问题。

 

(4)及时奖励,巩固行为

 

当孩子出现一些良好的行为或比以前有进步时,比如分段完成作业的次数增加了,作业错误率降低了,注意力比以前集中了,家长应给予及时的夸奖和奖励,比如小红花、卡通印章等。

 

这样可以巩固和发展孩子的积极行为,慢慢地将其内化为自身行为


(图片源于Pixabay)

 

此外,家长们也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,只有心平气和,才能采取科学的方法辅导孩子。

 

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,孩子也不是一日就能成材的。期待有朝一日,辅导孩子做作业不再是家长们的噩梦,而是成为家长和孩子怀念的亲子互动时光。

 

参考资料:

[1] 王光荣.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两种范式——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比较研究[J].华中师范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,2014, 053(005):164-169.

[2] 童连.中国儿童青少年注意缺陷和多动障碍的流行情况[J].科学报告.2018.8.16

[3] 刘儒德. 学习心理学[M].高等教育出版社.2010.3.1

1

患上「恐辅症」,我太难了

 

综艺《考不好没关系》里面,一位爸爸分享了辅导女儿作业的经历:“我发觉我得了一种病,就是每当我在给孩子辅导作业的时候,我就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。这个病的名字叫「恐辅症」”。

 

(图片源于网络)

 

此话一出,一石激起千层浪,很多家长纷纷开启了诉苦大会。

 

“我当老师,也是妈妈,总感觉孩子是我教过的最蠢的学生,快要绝望了!”

 

“婚前是淑女大声都不会,现在瞬间就是泼妇一般,每次写作业就是河东狮吼。”

 

“每次到辅导作业时间,就觉得在人间的历劫就快完成了,很快就可以飞升上神了”......


(图片源于新浪微博)

 

凡此种种,不胜枚举。网友纷纷感叹父母辅导孩子写作业像渡劫,一辅导作业就情绪失控血压上升。

 

「不写作业父慈子孝,一写作业鸡飞狗跳」戳中了许多家长的痛点。

 

 

2

「恐辅症」都在「恐」些什么?

 

令家长害怕的情况一般有两种:

 

  • 怎么解释孩子都理解不了;

  • 孩子不配合,无法集中注意力

 

(图片源于Pixabay)

 

对于第一种情况,可能与孩子的发展水平有关

 

按照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,孩子的认知发展与年龄紧密相关,分为四个时期:

 

(1)感知运动阶段(0-2岁)

 

在这个阶段,儿童主要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,通过看、抓和嘴的吸吮等动作来探索、了解外部环境。

 

(2)前运算阶段(2~7 岁) 

 

随着语言的出现和发展,开始用表象和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,但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。例如知道「小狗」这个词对应中小体型、四条腿的小动物,但不清楚「国家」这样的抽象概念。

 

(3)具体运算阶段(7-11岁)

 

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,能从多个角度对事物归类,能够进行具体逻辑推理。

 

例如问他们,如果A>B,B>C,A与C谁大,他们可能难以回答。若换一种说法「张老师比李老师高,李老师又比王老师高,问张老师和王老师谁高」,则可以回答。

 

(4)形式运算阶段(11岁-成年)

 

此阶段,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,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推理逻辑能力。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、隐喻、直喻,认知思维开始接近成人的水平。

 

(图片源于Pixabay)

 

家长作为认知水平已经趋于稳定、成熟的个体,与孩子的认知特点常常有所差异。一个「理所当然」的道理,在孩子的认知世界中可能过于抽象复杂。

 

譬如,家长发现升上四年级的孩子因为不会解方程,数学成绩开始「一落千丈」。想帮孩子补补课,却发现怎么解释他都理解不了。最终讲到不耐烦了、血压也高了......

 

事实上,此类问题对孩子的抽象能力、逻辑推理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。如果孩子的认知水平并没有发展到「形式运算阶段」,理解起来便会很吃力。

 

另一种让家长恐惧的情况——孩子好动不配合,更需要家长耐心进一步判断

 

孩子不配合,一方面与学习动机、自身的主动性有关;另一方面,也与孩子注意力有关

 

由于孩子大脑前额叶发展尚不成熟,一般来说自我控制能力会比较差,外界的许多信息都可能成为干扰源。


(图片源于Pixabay)

 

此外,人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,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一般可以集中注意力20分钟左右;10-12岁的孩子约25-30分钟;12岁以上可达到30-40分钟左右。如果注意力资源耗尽,便很难集中精力攻克作业了。

 

如果排除了上述因素,辅导作业「鸡飞狗跳」的场面仍持续存在时,家长们需要留个心眼了:也许孩子可能不是故意犯笨犯懒气父母,他们也可能是患了注意力缺陷多动症,其实他们也想做好,只是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。

 

3

两组核心症状

帮助你判断孩子有没有ADHD

 

多动症常被误解为字面意思上的「多动」,但其是由两组核心症状组成的综合征:多动/冲动和注意缺陷

 

(1)注意缺陷

 

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明显注意集中困难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。具体可表现为:

 

  • 常常在听课、做作业或其他活动时注意难以持久,且易因外界事物分心;

  • 在学习或活动中不能注意到细节,经常因为粗心发生错误;

  • 经常有意回避或不愿意从事需要较长时间持续集中精力的任务,如课堂作业或家庭作业;

  • 在日常活动中(例如,家庭作业、家务活等)表现出健忘,容易遗失任务或活动所需物品(例如,课本、运动器材等)

 

(图片源于Pixabay)

 

(2)多动/冲动

 

在年幼儿童中,多动和冲动行为几乎总是一起出现,其特征是不能静坐或不能约束行为。具体可表现为:

 

  • 过度躁动(如,在座位上扭动、手脚不停拍打)

  • 当被要求坐着时很难保持不离座(如,在学校、工作时等)

  • 在别人讲话时插嘴或打断别人的谈话(如在老师的问题未说完时便抢着回答);不能耐心地排队等候。

 

除此之外,学习困难、情绪多变易怒等也是重要的症状,但注意缺陷、多动/冲动仍是最核心的症状。

 

看到这里,可能很多家长会想,本来辅导孩子写作业都已经耗尽了毕生耐性,要是辅导多动症的孩子岂不是要豁出去半条命?


3

家长顺利「渡劫」不用愁

 

(1)寻求专业帮助

 

如果发现孩子行为异于正常的同龄人,怀疑有可能是多动症的,应尽可能地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,以便早日确定孩子是否ADHD患者,好采取针对性措施。

 

(2)劳逸结合,合理安排学习时间

 

孩子保持注意力的时间有限,可参考在学校的学习时间,帮助孩子制定一个时间安排表。比如学习40min后给自己一个10min的休息时间,放松一下。

 

(3)配合孩子的发展阶段进行教导

 

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影响着他们的理解能力。可以尝试用孩子容易理解的方式,比如举例子、故事化,引导孩子解决问题。

 

(4)及时奖励,巩固行为

 

当孩子出现一些良好的行为或比以前有进步时,比如分段完成作业的次数增加了,作业错误率降低了,注意力比以前集中了,家长应给予及时的夸奖和奖励,比如小红花、卡通印章等。

 

这样可以巩固和发展孩子的积极行为,慢慢地将其内化为自身行为


(图片源于Pixabay)

 

此外,家长们也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,只有心平气和,才能采取科学的方法辅导孩子。

 

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,孩子也不是一日就能成材的。期待有朝一日,辅导孩子做作业不再是家长们的噩梦,而是成为家长和孩子怀念的亲子互动时光。

 

参考资料:

[1] 王光荣.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两种范式——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比较研究[J].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, 2014, 053(005):164-169.

[2] 童连.中国儿童青少年注意缺陷和多动障碍的流行情况[J].科学报告.2018.8.16

[3] 刘儒德. 学习心理学[M].高等教育出版社.2010.3.1